温州乐清以“双强”促“双增”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3-04-21 16:36:30 来源 : 中国网温州 作者 : 孔丽琴 蔡宽元

春耕如画 图源:乐清市融媒体中心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春耕是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粒扣子”。在“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温州乐清,勤劳致富的农业人深入推进农业“双强”行动,朝“空间”要地,向“时间”抢粮,靠“科技”助力,加快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022年乐清完成14个省级粮食绿色高产高效示范片(攻关方)创建,粮食播种面积累计31.56万亩,总产量12.65万吨,面积及产量均位居温州首位。乐清全市拥有14家无人机植保服务组织,粮油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0.69%,连续两年获浙江省“产粮大县”称号。

镜头一

石帆街道:稻麦轮作一年三收

3月31日,在乐清石帆街道霞雪村一带的农田里,农户们正抢抓开春雨季前的晴好天气,疏通排水沟,为进入扬花期的小麦做好田间管理。只见,一望无际的农田里,郁郁葱葱的小麦已有50多厘米高,长势喜人。

“乐清晚稻插秧一般在7月中旬,11月下旬收获。而小麦的生长期正好在11月至次年4月,收割完冬小麦后,刚好可以赶上早稻插秧。”乐清市宏财水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百贤从事农业生产已有几十年。过去,他和当地农户一年主要种早晚两季水稻。每年的11月到次年4月,农田冬闲,找不到合适的耕作方式。2020年晚稻收割后,他和合作社的农户在政府引导下划出400余亩农田作为冬种小麦生产示范片,积极探索“小麦—早稻—连作晚稻”三熟制种植模式。

望着生机盎然的小麦,赵百贤和农户们充满了期待。通过“两稻一麦”轮作模式,可提高土地和农机利用率,提高单位面积粮食总产量。根据前期试种情况,亩均可增产300公斤,种粮效益得到提高,预计亩均增收400元。

“石帆街道是乐清市的重要水稻生产基地,建有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12400亩,常年双季稻种植面积达10000余亩。”石帆街道农业农村办公室主任罗秀强介绍,为积极探索高效高质农业发展模式,自2020年冬季开始,在乐清市农业农村局和石帆街道引导和鼓励下,当地多个农业合作社打破常规,在冬闲时节种上冬小麦,现已初步掌握种植关键技术和良种选择。通过轮作充分发挥冬季农田的更大效益,2022年冬季该街道连晚收割后冬种小麦达4588亩,有效增加粮食种植面积和粮食产量,更加稳固粮食安全问题,同时实现农民再次增收,有利于农业长期稳定发展。

近年来,随着水稻生产农机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乐清市“麦—稻—稻”周年三熟模式种植面积快速增长,目前该模式规模面积已超1.35万亩。乐清市“麦—稻—稻”三熟制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示范被列为浙江省2023—2025年粮油产业技术团队项目示范基地。

今年乐清还实施了小麦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其中,本地产订单小麦(国标三等)收购执行国家最低收购价格,即每50公斤117元,相邻等级之间等级差价按每50公斤2元执行。50亩以上规模种粮单位按订单向市粮食收储公司交售符合储备粮标准的小麦,每50公斤给予30元政府奖补,从而进一步增强了种植户的信心。

为了种粮增效,乐清各地农户除了积极探索“小麦—早稻—连作晚稻”三熟制种植模式外,还积极探索“双季稻+西兰花”稻菜轮种等模式,巧打“时间差”,努力朝“空间”要地,向“时间”抢粮。

镜头二

蒲岐镇:三位一体抱团发展


大棚育秧 吴朋喜/摄




乐清人历来善于抱团,小农户大联合,才有更多的出路。近年来,乐清通过“三位一体”合作模式运作,以联合社的形式抱团发展,开展专业化生产合作、农资农机购销合作、资金信用合作,形成了水稻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集成“统”功能,让个体农户的力量凝聚成一股绳,互惠互利,共同富裕。

在乐清市蒲岐镇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内的乐清市绿农水稻专业合作社,6条育秧流水线齐开工,通过中央给料系统,育秧盘中自动铺上一层混合了各种营养物质和肥料的基质,均匀撒下175克至200克种子,再覆盖上一层基质。育秧盘制作好后,连接在育秧流水线上的智能化机械手快速运转,将一盘盘制作好的育秧盘整齐堆放在物料区,随后由叉车搬运至恒温育苗暗室,让种子待在黑暗、温度保持在27℃至32℃、湿度控制在90%的智能调控温室里,等待出苗。

整个过程,农户们只需在旁观望,无需动手,便实现了集中育秧流水线作业。

在乐清,从工厂化育秧,到机械化翻耕、施肥,到植保无人机的低空喷洒农药,再到自动化收割和烘干、存储等均已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智能农机成为春耕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而“三位一体”1+X合作服务新模式,则是乐清农户抱团发展,以智取胜的底气。

以乐清市金穗水稻专业合作社为例,这个于2014年由2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起、以股份合作形式组建的温州市首家“三位一体”水稻产业联合社,涉及种粮大户150多户,常年流转稻田面积15000多亩,水稻播种面积30000亩,成为全省早稻育秧量最大的农业服务中心。

这里建立了大米加工中心、烘干中心与稻谷仓储中心,开展粮食产后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五代”服务,形成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每年耕作前,该联合社会提前将社员所需的种子、化肥、农药、农膜、农机具等进行统计,以电子商务招投标或“抱团式”直接与生产厂家、商家谈判采购,经联合社统一结算,从而大大降低生产物化成本且质量稳定,每年可为社员单位减少成本150多万元。

在抱团“节流”的同时,该联合社还组团创品牌,注册了“金越”商标,鼓励社员变身销售员参与分销。社员生产的稻谷,除国家储备粮订单合同外,由联合社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由社员分销或联合社直销到市场,延伸产业链。去年,“金越农产品”牌金越大米荣获“浙江好稻米”“瓯越好味稻”省、市双料金奖。2022年联合社收购社员稻谷5000吨,销售品牌大米3500吨,稻谷购销、加工、销售服务收入达1700万元,社员参与大米销售赚取利润,每亩稻谷增收100元左右。

经过8年多时间探索实践,如今,乐清市金穗水稻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逐步实现由单纯的水稻种植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也成为乐清现代化高产高效农业可复制发展的一大先进样板。

镜头三

翁垟街道:科技助力精准播种


无人驾驶插秧 图源:乐清市融媒体中心




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如今,越来越多乐清农业人告别传统耕作模式,在农业“双强”行动引领下,借力新技术、新农机,为全年粮食生产提质增效打下扎实根基。

在乐清市汇一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三台高速插秧机正在田间来回穿梭,伴随着“哒哒哒”的发动机声音,一株株嫩绿的秧苗均匀有序地插入田间,不一会儿,一条条整齐有序、直立成行、均匀分布的“绿腰带”呈现在水田里,焕发着勃勃生机。

“在田里作业的‘大铁牛’是乘坐式高速水稻钵苗移栽机,插秧效率快,只用把育好的秧苗盘放置在设备上,农户坐在农机上不用下地,10分钟左右就能完成1亩地的水稻插秧工作……”乐清市汇一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陈伟丹告诉记者,过去当地农户常用的机械插秧技术主要是毯苗机插技术,该技术育苗只能培育小苗,一旦秧龄过长,秧苗个体过大,插秧效率下降,将严重影响水稻产量。且小苗抗低温能力弱,如果早稻秧苗移栽过早,遇低温等不利天气易发生冻害,因此经常出现机插后再人工补苗的情况,费时费力。

今年该公司引入了高速水稻钵苗移栽机,采用钵苗栽插技术避免“老难题”。据介绍,钵体育苗后,由于钵体带土,可培养出大龄秧苗,大龄带土秧苗抗低温能力相对较强,移栽期可提前。这样不仅促进了早稻的丰产稳产,也为连作晚稻的及时移栽争取了时间,从而促进连作晚稻的增产稳产。

当然,机械化耕作的前提是土地连片和设施完备。为此,翁垟街道对当地农田进行集中整治,沿线打造美丽田园。当地多个村的十余户种粮大户联合成立了汇一农业有限公司,将零散农田进行统一流转、管理,形成了面积达3000余亩的现代化水稻种植区。随后,农户们联合出资采购了植保无人机、播种机、烘干机、收割机、插秧机等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通过科技助农,带动农户增产增收。

除了“神奇铁牛”,乐清的田间地头还有不少“黑科技”。在乐清市春意家庭农场,一辆无人驾驶插秧机吸引了村民的目光。只见,操作人员完成定位和调试后,将秧苗盘放在栽秧台上,通过仪器遥控,插秧机在田间来回行进,栽下一行行整齐的秧苗。

据介绍,无人驾驶水稻插秧机应用了“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农户只需要提前设置好秧田的出发点和转弯点,无人驾驶插秧机就可以做到自动规划插秧路径、自动避障、调头和转弯,保障作业全程安全。有了科技的加持,插秧过程中可以实现精细化、精准化和智能化作业,不仅降低人工成本,还能提高水稻亩产经济价值。

实施全国水稻绿色高质高效行动、创新实施“麦—稻—稻”等周年多熟技术模式、推出水稻社会化服务集中育秧流水线、实行“三位一体”1+X合作服务新模式……近年来,乐清锚定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县域标杆总目标,大力实施农业“双强”行动,让农户从“会种地”变成“慧种地”,推动传统农业进一步向现代化农业转变,走出了一条“农业兴、农村美、农民富”的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先后创成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国家级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县,获评全国产粮先进县市、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先进县和省乡村振兴考核优秀县。(孔丽琴 蔡宽元)